Loading… 背街小巷怎么建怎么管 北京出台设计导则_TOM财经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背街小巷怎么建怎么管 北京出台设计导则

2017-11-09 10:04 信报网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委与市规划国土委联合编制的《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正式印发。导则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等十大类36项元素进行了规范。负责人表示,制定这一导则不是为了“千巷一面”,而是为了让背街小巷在符合首都风貌的前提下,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整治完的胡同怎么管 要有章可循

信报记者在位于西城区的达智桥胡同看到,胡同已经被划为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慢行道,沿街的店铺门脸也都是古色古香。西城区广内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在整治之前聚集了不少大排档,每天都得折腾到夜里两三点,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今年年初开始,达智桥胡同一共拆除了60户违法建设,封堵了12户“开墙打洞”,还引入了胡同准物业进行管理,这一系列动作使得胡同的宽度一下子从原来的3米扩展到7米。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表示,此次出台设计管理导则,就是为了指导像达智桥这样的背街小巷,在清理了违法建设之后,怎么建,怎么管的问题。导则从气质、风格、颜色等方面着手,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牌匾标识、城市家具、绿化景观等十大类36项元素进行设计规范,指导各区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任玉霞表示,背街小巷的整治此前主要集中在核心区(东、西城),未来将会扩展到整个城六区和通州,其他建成区也将参照执行。

要风貌保护 不要千篇一律

比如,在建筑立面方面,导则对墙体、屋面、传统门楼、外立面门窗、台阶和散水、油饰彩画、构筑物和装饰构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街巷胡同沿线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价值的四类建筑,即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按照“古今有别、新旧有别”的原则实施分类管控。其中,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对建筑体量、高度、形态、色彩、材质等进行更为严格的管控,其他建筑的建筑外观要求与传统风貌相协调,鼓励旧料利用。任玉霞特别强调,这种规定不是为了让各个街巷都变成一个样子,主要是避免有业主使用一些过于鲜艳、突兀、破坏整体环境的颜色。

导则还对街巷的交通、配套设施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例如,宽度在5米以下(不含5米),建议设为慢行胡同,可组织步行、自行车交通,胡同两侧均不得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宽度在5米(含5米)至9米(不含9米)胡同,建议设为单行胡同,组织单向交通,且宽度为6米以上胡同可施划单侧停车泊位,但需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宽度在9米以上胡同,建议设为双行胡同,组织双向交通,并在一侧施划停车泊位,但需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这方面的设置同样会因地制宜。像是达智桥胡同,展宽有7米左右,但在征求了街巷理事会的意见后,仍然决定划定为慢行道,禁止机动车通行、停靠。

共治共享 向社会公开

据介绍,本市核心区共设置“街巷长”2432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各街道的党员干部。这些街巷长作为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一头串起了政府各部门,一头串起了百姓、商户、单位,逐步完善背街小巷治理体系,动员居民、商户、单位参加自治共管,制定居民公约,做到人员可更换,工作可延续,经验可传承。负责人认为,这种体系的建立,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力证,也展示出政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坚定决心。

同时,背街小巷的整治成效也将受到社会监督。每天,市、区、街道、社区都将组织对辖区背街小巷进行巡查,聘请第三方公司每天抽查10条街巷。每周还将开展暗查,每季度对暗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通报。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将逐条开展验收。验收合格的背街小巷,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信报记者 张一天

责任编辑: 3858NCY

责任编辑: 3858NCY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