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郑兰:用产业思维激活文化动能——“文旅3.0”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经 TOM    2025-11-10 11:33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资本如何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如何让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博派资本创始合伙人郑兰——这位在青年投资人中以“理性与人文并重”著称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文旅3.0”概念,正在成为多地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新方向。

 

一、让文化回到经济中心

“文旅产业不能只是观光或地产的延伸,它应成为城市经济的核心系统。”郑兰在采访中开门见山。

她解释道,传统的文旅1.0阶段以观光为主,2.0阶段转向地产带动,而“文旅3.0”则以“强IP + 消费体验”为核心驱动力,实现文化内容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

“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门票收入,而在它能否持续创造社会认同与消费意愿。”郑兰说。

在她看来,文化既是精神资源,也是经济资源。要推动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让“文化自我造血”,形成可持续循环的经济系统。

 

二、资本为地方产业“赋能”而非“取利”

谈到资本角色,郑兰强调:“我们做的不是资本运作,而是产业建设。”

博派资本近年来在沿海城市率先推广文旅3.0项目,与地方政府携手,打造以音乐剧、艺术街区、文创消费为载体的综合性文旅新业态。

“我们希望通过投资带动就业,通过文化带动消费,通过体验带动城市品牌。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是推动创新机制,而不是简单逐利。”

郑兰认为,在区域经济转型期,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应从“资金合作”升级为“战略协同”。“资本的方向,决定产业的未来;而政府的规划,决定资本的效率。”

 

三、以“人文温度”作为竞争力

郑兰与其他投资人最大的不同,是她始终坚持“人文投资”的理念。她认为,在中国的新消费时代,用户不只是追求产品,更在寻找“归属感”。

“无论是博物馆夜游、剧场经济还是非遗产业升级,本质上都是文化再造。只有理解人、理解情感,项目才有生命力。”

她强调,文旅3.0并非“资本+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社会系统重构——它要求投资人具备文化判断力、内容策划力和公共沟通能力。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温度,再多的项目也是短暂的。我们要用商业语言,讲述人文故事。”

 

四、青年投资人与时代共振

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投资人,郑兰深知“耐心”在当代商业语境下的稀缺。她笑言:“我从不追风口,我等风形成。”

正是这种长期主义,让她在激烈的资本市场中保持清醒。她认为,文化产业需要的是“十年周期的耐心”,而不是“三个月回报的焦虑”。

“只有尊重时间,才能尊重价值。”郑兰说,“我们要相信,真正的长期回报,来自对社会结构的改造能力。”

 

五、让“文旅3.0”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注脚

采访的最后,郑兰提出一个更宏观的观点:“文化与科技、资本的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3.0’不是一个投资口号,而是一个产业愿景。它既关乎经济结构,也关乎国民心态的更新。”

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城市与资本携手,共同打造兼具经济活力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文旅样本。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经济建设有文化依托,让文化产业有经济支撑,这是我们这一代投资人最应承担的责任。”

记者手记:在与郑兰的对话中,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少见的冷静与热度并存。她的投资哲学兼具工程师的理性与文学家的温度。“文旅3.0”不仅是一种产业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情怀——让文化重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力量。

 

责任编辑: WY-BD

责任编辑: WY-BD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飞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