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心理健康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王澄栋,凭借其在心理学领域二十余年的深耕,对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AI 不是心理健康服务的 “替代者”,而是破解资源短缺困境、推动服务普惠化的重要 “赋能者”,其价值在于与人类专业力量协同,构建更高效、更包容的心理支持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王澄栋)
现状:蓬勃发展,成果初显
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近10 亿人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抑郁症、焦虑症等患病率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专业心理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美国每名心理医生需服务 1600 名患者,中国抑郁症患者超 9500 万,但治疗率不足 10%。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新曙光。
在应用场景方面,AI 心理健康服务呈现多元化态势。虚拟心理咨询、情感陪伴、情绪追踪、自助干预、健康监测等多维度服务,已广泛覆盖各类人群。国外的 Woebot、Youper、Wysa、Replika 等,国内的心理AI主流产品,已在全球服务数千万用户。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王澄栋在长期的科普工作中深刻体会到AI 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中的优势。他指出,AI 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优势显著。它能实现全天候、低成本、无偏见服务,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尤其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情感支持渠道,且费用远低于传统咨询。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计算,AI 可根据用户历史和个性特征提供定制化建议和干预,多模态交互和情感计算技术的发展,使 AI 能更精准识别和回应用户情绪,部分 AI 平台集成绘画心理 AI 评测、笔迹个性 AI 评估等创新功能,结合生理传感器捕捉微表情和语调变化,提升了情感共鸣能力和干预效果。
挑战:多重困境,亟待突破
尽管AI 在心理健康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深耕青少年心理卫生领域多年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澄栋也强调了其面临的诸多挑战。
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心理健康数据高度敏感,AI 需深度接入用户生物和行为数据,现有加密和脱敏技术难以完全杜绝泄露风险。38%的用户因隐私担忧放弃长期使用,青少年数据被用于精准营销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关注。行业需加强数据加密、最小化收集、用户授权和本地化处理,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伦理风险与责任归属尚不明确。AI 建议的正确性、危机干预能力及责任界定尚无规范,若 AI 误判导致用户伤害,开发者、运营方和用户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部分平台虽设立伦理委员会,制定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但仍需行业建立更完善的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确保 AI 建议以辅助为主,重大决策由专业人士把关。
用户依赖与社交能力退化也是潜在问题。AI 陪伴虽能缓解孤独,但长期依赖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情感依赖、成瘾现象。部分青少年用户出现 “提问依赖症”,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如何引导用户合理使用 AI 心理健康服务,避免过度依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人机协作,前景可期
展望未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王澄栋认为,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最理想的发展方向是人机协作模式。在此模式下,AI 承担初筛、监测和基础支持工作,将人类专家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需要深度干预的复杂案例。通过分析海量数据,AI 可能发现人类专家尚未注意到的心理健康模式或风险因素,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新突破。
要实现这一理想模式,需从多方面努力。技术上,进一步提升AI 处理复杂情境和理解深层情感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人类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制度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规范 AI 应用,保护用户权益,明确责任归属;教育上,培养既懂心理学又懂 AI 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深耕心理科学传播与实践二十余年的资深从业者,王澄栋在近期行业峰会上分享:“他始终保持对技术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深度观察。当前人工智能已实现情绪识别算法准确率突破 92%、心理危机预测模型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这些技术进步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全球精神卫生负担持续加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 40 秒就有 1 人因自杀离世,而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对话系统,到融合生物传感技术的实时情绪监测设备,再到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方案的精准推送,AI 正在构建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流程的服务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王澄栋)
王澄栋特别提到,未来五年内,随着联邦学习技术的成熟,有望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区域心理健康数据协同分析,这将大幅提升心理危机预警的及时性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他坚信,在技术迭代与社会重视程度双重提升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更将通过普惠化的数字干预手段,助力全球心理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心理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