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国潮”盛行,从3C、家用电器到护肤品、服饰等行业,国货都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放眼望去,打着“国潮”“国货”标签的品牌比比皆是,但细究起来,很多产品质量令人堪忧,只能短期内蹭波流量,卖个噱头。
如果国货想要持续占领更多消费者的心智,不能只靠日益升腾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足以满足消费者的追求。或者说国货崛起,除了文化自信,更需要一点匠人精神。
说到匠人精神,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著名的家具工厂——秋山木工,他们培养匠人的方式,也许对我们有一些借鉴意义。
1.秋山木工:一名合格的家具匠人,需要八年的培训
秋山木工是一家家具工厂,创办于1971年。创办时只有34位员工,规模只能算是个小作坊,但就是这家不到40人规模的公司,年销售额竟高达11亿日元。秋山木工的家具均由工匠手工打造,他们是日本皇家指定的家具特供厂家,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都是秋山木工的客户。
秋山木工,每天都要接待来自日本各地的参观者,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经营者,《匠人精神》一书在中国出版后,也有不少国内的经营者去工参观,然而这些人并不是为了看一流工匠技术而来,他们感兴趣的是秋山木工“一流人才培养”的方法。
在秋山木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具匠人,必须进入秋山学校进行8年培训。秋山学校是秋山木工为了培养优秀家具工匠创办的培训学校,学费全免,还设定奖学金制度。8年培训期间,第一年是见习期,主要为了让学员拥有真正的工匠心性和生活习惯;接下来四年是学徒期,主要锻炼学员的基本功,包括技术和心性两方面的磨练;后三年是工匠期,一边工作,一边带新学徒;等到第九年,这些出师的工匠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秋山木工工作,或者去其他公司,亦或是自己创业。
在这8年的培训期间内,他们需要严格遵守秋山学校的 “10条规则”:
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
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只有在八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
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
早晨从跑步开始
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工作之前先扫除
朝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
2.一流匠人的准则:人性重于技术
每一家出众的企业都有其灵魂人物,秋山木工的灵魂人物正是其创始人秋山利辉,秋山木工培养匠人的方法准则以及其流程均来自于秋山利辉本人。
秋山利辉13岁开始接触木工,19岁正式全面学习,26岁开始为日本皇室制作家具,27岁创办“秋山木工”,32岁开始招收学徒,40多年来培养了超50位世界级木工大师,被尊称为日本“匠人中的匠人”。
16岁初中毕业后,秋山利辉进入一家寄宿制木工学校做学徒。整整三年,连工具都没摸到,只能做跑腿送货工作。然而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与客户最直接的接触中,让秋山利辉慢慢摸索出一名工匠应有的举止和礼仪。
经过11年备受磨砺的学徒生活,秋山利辉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客户求上门来,甚至连皇室都慕名而来。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师傅,并不是因为翅膀硬了急着飞走,而是他发现,师傅满脑子都只是赚钱,培养徒弟也不过是把他们当成赚钱的工具。秋山利辉不想只成为一个工具,他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真正的匠人。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工匠。”秋山利辉如是说。
他在创立秋山木工伊始就意识到:“20世纪的旧工匠迟早会消失,如果不能培养出让客户满意、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不管多强的企业,如果不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一流人才,企业也是无法维持那么久的。”
什么是21世纪的新工匠?什么是一流的人才?在秋山利辉十几年的木工生涯中,他发现 “能否成为一流的匠人,取决于人性而不是技术,如果你的心是一流的,那么经过努力,技术绝对可以成为一流。”
“秋山木工”的评价标准,是技术40%、品行60%。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应该是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是能够说“好的,明白了。请交给我来做”的人,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会好好做事”的匠人。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心性,如何培养?在秋山木工成立第13年时,秋山利辉总结出了《匠人须知30条》,这30条须知既是对秋山学徒的“做事须知”,更是“做人须知”,学徒们每天至少要背3遍,八年始终如一。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试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执着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3.一流匠人的“燃料”:行孝道
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Ⅲ: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秘诀》中说到:“匠人须知30条”是成为匠人的基本条件,就像汽车的零部件一样。将30 个零散的零部件组装起来,一辆车就完成了。但汽车行驶需要燃料,培养一流人才也需要燃料,秋山利辉把“匠人”的燃料总结为三个字:“行孝道”。
秋山木工坊,本质上是师徒共住八年的家,是木匠的技校,更是磨炼心性的道场。秋山弟子在会社宿舍过集体生活,一起扫除、做饭、干活,日复一日历事练心,以期德技双修,成就儒家君子的人品之根:从孝道而学“君子素其位而行”。通过学会为人徒弟,同时也明白如何为人子女。学徒五年期满,经考核成为工匠后,还有三年“报恩期”,要练习带领新进同学、学会为人师父,也为来日为人父母做预备。
“行孝道”,具体在秋山学校是如何落实的?
重在传承的“师徒制”育人方式,实则是师道、孝道合一。秋山先生是弟子们的严父,教导过程一如禅宗师父,非棒即喝,严格评审、不轻易表扬,以助弟子破除小我、发明心地,从而激发他们恭敬的孝心以及大公无私为天下的胸怀;秋山先生也是弟子们的慈母,教大家学习生活、锻炼身体,乃至协助成家,慈爱满满。凡弟子结婚,秋山先生都会致上祝贺礼金;婚后生了孩子,还会另赠礼金。
秋山先生为人师父,的确名副其实“亦师亦父”。秋山先生喜欢随身携带家谱,每日念诵父母和祖先的名讳。秋山木工坊的访客应该都看过他展示12 代家系图。秋山先生家是当今少有的大家庭,12人一起生活,各司其职,忙中有序,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会主动为宾客奉茶、整齐摆放鞋子,努力分担力所能及的家事。
秋山先生家平常对弟子们也是完全敞开的。在家,他把自己活成子孙的榜样;在工坊,他也是弟子们的楷模。秋山木工的弟子们在做而其他公司没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孝敬父母师长,实践孝行,长达八年合宿期间,秋山先生利用各种方式,引领弟子们学会做人子女,学会在孩子位上“爱其亲、敬其亲”,“拼命让父母开心、感动”,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将来才可能赢得亲朋与顾客的心。
秋山木工坊招生还要面试父母,并邀他们参加木工展览会,而且规定弟子必须以日志手绘本的形式定期向父母汇报学习状况,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感恩心,同时无形中又鼓舞了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秋山弟子的父母中,就有因为“不想输给正在努力的孩子”而再去上大学的案例。
“师徒制”育人,在上位者能“素位而行”,能常常扪心自问:我把自己活成徒弟/ 孩子/ 下属的模范了吗?他们是否有样可见、有样可学?在下位者也要“素位而行”,能常内观反省:我有承传师父/ 父母/ 上司的优秀品质、见样学样了吗?他们是否以我为荣,因我骄傲?
如此,“师徒制”育人方式才能真正落地,一流心性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
4.一流匠人的传承:守、破、离
成为一流的匠人之后,秋山利辉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赚钱的工具,而是提出了“守、破、离”三字诀。
首先是“守”。跟着师傅修业,守就开始了。对于师傅所说的事情,要全部回答:“是,我明白了。”忠实、全力地吸收师傅所传授的知识。
其次是“破”。所谓“破”,指的是将师傅传授的基本形式,努力下功夫变成自身本领的阶段。通过一边摸索、一边犯错,在师傅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自己擅加修改也是行不通的。
后是“离”。所谓“离”,指的是开创自己新境界的阶段,也就是从师傅那里独立出来。在“秋山木工”,工匠从第九年开始独立,迈向崭新的道路。
从秋山学校的“10条规则”“30条须知”再到“行孝道”“守、破、离”,秋山木工一直把德行、心性的培养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秋山利辉曾说,“真正顶尖的人、大师级的人,都是‘德’在前面。我的工作就是培养一流匠人,用八年时间,慢慢教他德行、做人,成为一流的人之后,就能成为一流的工匠。有了德行和精神,才能走得很远很高。”
即刻起,您只需上前瞻经济学人APP,即可有机会限免领取本《匠人精神》一书~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