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截然不同。以裸鼹鼠和老鼠为例:前者可以活到41岁,几乎是后者等类似大小啮齿动物的十倍。
什么原因导致了更长的寿命?根据一项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论文,科学家对与寿命相关的基因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控制基因表达的两个调节系统,即昼夜节律和多能网络,对长寿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比较了26种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模式,这些哺乳动物的最长寿命从2岁(鼩鼱)到41岁(裸鼹鼠)不等。他们确定了数千个与物种最大寿命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寿命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他们发现,长寿物种的能量代谢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往往较低,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细胞骨架(或微管)组织的基因表达较高。更有效的DNA修复和较弱的炎症反应,是长寿哺乳动物的特征。
寿命短的物种则相反,它们往往具有高表达的参与能量代谢和炎症的基因,而拥有低表达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微管组织的基因。
当研究人员分析调节这些基因表达的机制时,他们发现了两个主要系统在起作用。与能量代谢和炎症有关的负寿命基因由昼夜节律网络控制。也就是说,它们的表达仅限于一天中的特定时间,这可能有助于限制基因在长寿物种中的整体表达。
研究作者Vera Gorbunova说:“这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对负面寿命基因进行一些控制。例如,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睡眠时间表,避免在晚上暴露在光线下,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负面寿命基因的表达。”
另一方面,积极的寿命基因,即那些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微管的基因,受所谓的多能网络控制。自然选择激活了多能性网络,从而延长寿命。
该研究论文题为“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circadian and pluripotency networks as two pillars of longevity regulation”,已发表在《细胞代谢》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