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抗体疗法或改变抗击新冠病毒的方式
桑迪亚的研究人员证实,一旦确定了病毒的蛋白质序列或基因编码,桑迪亚的研究人员可以在 90 天内制造出纳米抗体。由于纳米体的尺寸很小,它们可以比传统抗体更彻底地渗透到血液中。纳米体疗法还可以直接针对感染部位,减少所需剂量,提高疗效。
埃及自行研制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埃及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下,埃及自行研制的新冠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埃及大学医院最高委员会、农业研究中心和埃及Eva Pharma制药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即合作完成针对新冠肺炎埃及疫苗“Egyvax”的生产研究,并进行必要的研究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南极洲“末日冰川”关键冰架或在5年内坍塌
13日,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科学家警告说,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冰川—思韦茨冰川正在融化,支撑其的关键冰架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内崩塌,这将导致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威胁。思韦茨冰川是地球上最宽的冰川,被称为“末日冰川”,因为它的崩塌可能会导致南极洲冰川的崩塌。
银河系中心黑洞质量实现迄今最精确测量
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日前获得了迄今为止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区域最深、最清晰的图像。新图像的放大倍数是之前的20倍,还帮助天文学家在黑洞附近找到一颗前所未见的恒星——S300。通过跟踪这颗恒星的轨道,该团队对黑洞的质量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测量。
欧俄联合探测项目在火星大峡谷发现大量水的存在
当地时间15日,欧洲航天局发布公告称,该机构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联合实施的火星探测项目通过其微量气体轨道飞行器(TGO)发现,火星水手号峡谷中心区域的地下存在大量的水,这些水可能以冰或者含水矿物的形态存在。据称,这片含水地带的面积相当于整个荷兰的大小。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射时间计划再度推迟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当地时间12月14日宣布,原定于今年12月22日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推迟至不早于12月24日发射。科学家团队正在解决天文台和运载火箭系统之间的通信问题。该望远镜计划的上一次推迟发生于今年的11月22日,因为望远镜与运载火箭间的一条夹带突然断开,发射日期由12月18日推迟到了12月22日。
首个竖放晶体管计算机芯片问世
据《科学》消息,美国万国商业机器公司(IBM)和三星的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首个将晶体管竖立在两端的计算机芯片原型,即垂直传输场效应晶体管。这一变化将使电路的封装更加紧密,并使更快或更节能的设备成为可能。
国产水声通信机突破“卡脖子”难题
近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瞿逢重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全平台适配水声通信机,在中国船舶第705研究所组织的样机验收鉴定中,成功实现了14公里收发距离3.07kbps的相干高速率数据传输,传输成功率达到90%。
张荣桥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国家航天局官网消息,英国《自然》杂志12月15日公布了影响2021年科学事件的十位人物评选结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入选,成为今年该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人。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榜单旨在选出十位在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钻石的缺陷”为量子计算机提供完美接口
钻石中的缺陷,也就是碳被氮或其他元素取代的原子缺陷,或能为量子计算提供近乎完美的接口。但是,这些被称为金刚石氮空位中心的缺陷是通过磁场控制的,这与现有的量子器件不兼容。日本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接口方法,以允许直接转换为量子器件的方式控制金刚石氮空位中心。该研究成果15日发表在《通讯·物理学》上。
新研究揭秘水稻与病原菌争夺的重要装备
2021年12月1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条全新的植物基础免疫代谢调控网络,尤其是发现了防卫代谢“PICI1-蛋氨酸-乙烯”的生化途径,作为植物和病原菌争夺的重要“化学装备”,对于植物获得广谱抗病的“全面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的新机制。
戒烟后为何会发胖
《自然》日前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停止暴露于烟草烟雾后肠道菌群的改变或致额外体重增加。科学家认为,戒烟后体重增加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机制,或可指导干预,提高戒烟成功率,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证实该机制在人类吸烟者中的相关性。
化学污染物在进入大气后毒性会更强
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一直受到各国家和国际要求的约束。然而,对这类化学物质的监管通常基于我们对源化学物质的认识,但忽视了它们在大气中反应产物的潜在影响。近日,《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业化学品在大气中反应的产物可能比其源物质的毒性更强。
病毒如何促进免疫细胞恶变
人类嗜T细胞病毒-1(HTLV-1)会特异性地感染T细胞,感染者多呈无病毒复制、无症状的携带状态,但其中约5%的感染者经过几十年潜伏期后,体内的T细胞会发生恶变,最终发展为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由于病程极长,HTLV-1感染后T细胞的恶变过程一直难以阐明。近日,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HTLV-1可操控T细胞的代谢活动,逐渐使其恶变。
科学家首次在极低磁场下观测到奇异分数量子态
具有分数量子态的陈氏绝缘体(fractional Chern insulators)具有中间不导电,而表面和边缘导电的奇特性质,内部具有因复杂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准粒子,是研究奇异粒子的理想材料。最近,研究人员首次在双层石墨烯中观察到了极低磁场下的奇异分数量子态,在非极端条件下观察到了奇异粒子,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上。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在出汗时释放热量的纺织通风口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 的材料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轻质材料—金属化聚酰胺异质结构。此材料可以在干燥时吸收热能,在人开始出汗时打开多个微小的通风口让热量逸出,在人体体表干燥后再次关闭通风口以保持热量。
复旦大学赵静教授出任WSO院前医疗工作组共同主席
16日获悉,世界中风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宣布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分支机构:院前医疗工作组。该工作组由来自全球7个国家卒中防治领域的专家组成,复旦大学赵静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Renyu Liu教授担任该组织院前医疗工作组共同主席。近年来,中国专家关注中风院前医疗、中国中风120特别行动和国际中风识别工具(Stroke112)卓有成效,已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
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5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之上,深化双方伙伴关系,推动两校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在协议下,两校开展深度合作多项工作,包括成立战略合作专责委员会,推动两校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互补共赢,共同打造在内地及国际作为一流大学的品牌;组建世界一流国际化师资团队,引进和培养国际人才,在教育教学、研究生培养、科研建设和医疗服务方面,实行国际模式和标准。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成立
16日,由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澳门大学三校共同创立的“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 正式成立,并在香港和南京同步举行成立仪式。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发挥江苏省、香港及澳门三地大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育及创新科技研究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青大附院荣获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12月16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召开,对获得2020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再传捷报,共获得奖励23项,其中最高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7项。青大附院首次实现市奖最高奖的历史性突破,并以绝对质量数量优势领跑岛城!
四川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近日,由四川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大规模制造产业网状结构价值链数字生态理论研究”正式获批立项,项目期限为3年。该项目由电气工程学院苗强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联合成都理工大学、江苏中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