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备受重视。会议通稿中连提25次“稳”,8处提及“就业”: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其中“灵活就业”更是首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提及。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提法近年来常见,而这次显然更重在“稳字当头”。
为什么要“稳字当头”?
当然与经济形势有关。会议直面问题,坦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需求收缩,主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消费持续不振。外贸出口目前火热,但因为海外疫情和外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存在不确定性;供给冲击,主要是原材料价格因产能受限、供应链等问题而过快上涨,生产者物价指数高企,对中下游市场主体产生了不小压力。同时,因为全球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无论居民还是企业都难以形成稳定预期,从而影响其经济活动。
从数据来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GDP增速低于预期。近期,央行测算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约为5.7%,而三季度GDP增速为4.9%,低于潜在增速水平。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早已进入不强求高增速的新常态。但不强求高增速,绝不等于不要增速。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在当下仍然必不可少。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130万甚至15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更是增信心、促稳定的需要。
假若经济真的进入惯性下滑轨道,信心缺失与经济下滑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在社会层面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明年的经济需要“稳字当头”,而稳就业依然是“六稳”中的重点。
稳就业,必须保住市场主体。解决就业的根本还是要靠发展,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企业的活力,对于促进就业至关重要。
显然,在新的一年,如何继续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是“稳就业”工作的重点。而在宏观政策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官员强调“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则预示着“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将是货币政策的方向。
灵活就业被重点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这么大的群体如果能够稳岗,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贡献。会议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旨在结束灵活就业者所谓“裸奔”的状态,让更多的人愿意通过灵活就业找到工作并实现自我价值。
就业从来都是最大的民生。只要稳住了就业,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前景仍然可期。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