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财经 时代在线网    2019-09-10 17:17

[摘要] 百余年岁月流转,有繁华有落寞,一些书店倒在了时代长河中;也有书店扛住了时代的冲刷,在经营危机下艰难转型;而更多有自身韵味的实体书店相继到来,不断扩大“书店”一词的外延意义,他们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北京路,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自宋朝起渐成商业街,至清末民初,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

如今,北京路步行街上仍然商户林立,行人如织。在最为繁华喧闹的中段,矗立着一家近70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正值开学,店内多是带着小孩前来购书的家长。一楼窄长,水磨石地板在炎热的夏末仍渗出凉意,穿过门口几家电子产品柜台,可以看到两排红棕色木制书柜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教辅图书。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沿着北京路往北前行百余米,一家联合书店赫然显现。书店一楼是文创产品中心,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正在购置商品,粉色的地板、薄荷绿色的墙柜、挂满天花板的彩色球状装饰物与新华书店的装潢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北京路自清末民初起,便是著名的“书店一条街”,最鼎盛时期,北京路登记在册的书店有100多家。百余年岁月流转,有繁华有落寞,一些书店倒在了时代长河中;也有书店扛住了时代的冲刷,在经营危机下艰难转型;而更多有自身韵味的实体书店相继到来,不断扩大“书店”一词的外延意义,他们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流光岁月

新华书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1939年,毛主席曾亲笔题写“新华书店”店招。在广州,最早的一家新华书店则在1949年11月7日北京路开业。当时的广州刚刚解放,百业萧条,当三层楼高的新华书店拔地而起时,派头十足。

成立初期,新华书店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据73岁的广州市民老陈回忆,当时的新书在新华书店是闭架售卖的,顾客只能踮着双脚,伸长了脖子张望书架上放了什么书。他幼时曾隔着玻璃柜看其中的小人书,时间一长,呵出的气化作水雾,模糊了玻璃,遮住视线,他就用手擦去,接着看。

几年后,新华书店在广州遍地开花,仅1958年一年就建了71个街道书店。这种形势下,书店不再“高冷”。60年代初,在广州上大学的老九每月都会挤出一个周日来新华书店看书,而几乎每次去,书店里都挤满了前来觅书的年轻人。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1951年10月12日,人们在首都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门前等待购买第一套《毛泽东选集》

70年代后期,新华书店迎来黄金时期。长期的思想禁锢解除,人们的求知欲像开了闸的洪水倾泻而出。在作家叶曙明的回忆里,那时候,北京路上的新华书店几乎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排队购书的人龙经常从店内排到马路上。

从小在广州长大的程莹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幅画面:当时才四五岁的她跟随父母来到新华书店,父母去选购专业书籍,小小的她则在高高的书架前仰着头寻找着自己钟爱的故事书,头顶的风扇呼啦啦地转动,一双双大手越过小程莹的脑袋,伸向书架。结账的柜台也挤满了人,结完账,营业员用窄窄的纸条将顾客的一沓书缠绕在一块,再用粘了浆糊的毛笔刷一下接口处贴成封条,大人们接过自己的书后,会小心翼翼地放进挎包里带走。

数据也证实了当年的盛况:1978-1984年间,广州市新华书店的图书营业额从1193万元增加到2484万元,足足翻了一番。

1980年,国家新闻出版局颁布《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这一文件,使得自公私合营后“消失”近三十年的民营书业再次复苏。之后,图书发行业也从原来的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导 , 向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等多种发行方式共存的模式转变。加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所带来的又一轮市场经济发展的热潮,民营书店的春天,也来了。

在当时,除了出现在街头巷尾和居民小区的个体书摊、少部分原新华书店的职工以承包的方式经营的原国营书店,一批有自身特色的人文书店也在这次大潮中诞生,并脱颖而出。1993年,北京的刘苏里放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教职,创办了万圣书园;同年,和刘苏里一样毕业于北大的薛野在贵州遵义开了第一家西西弗书店;1994年,广州美术学院的两位老师陈侗和鲁毅创办了博尔赫斯书店;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钱小华开办了南京第一家先锋书店……

这些书店,较之以销售业务为核心的新华书店,已初步体现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它们的创始人多为知识分子,店内图书以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类为主,允许读者长时间在书店内自由阅读。豆瓣网友小海小时候是西西弗书店的常客,他曾长时间地坐在西西弗的木楼梯上看书。“特别喜欢他家,从来不赶你走,让你看书看个够。”小海说。

浪潮汹涌

没有人料到实体书店的这个春天如此短暂。

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在2012年的媒体采访中认为,民营书店的第一个寒冬期出现在2000—2004年,这段时间内有70% 以上的书店开始转型、歇业,甚至倒闭。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民营书店,比如广州的“树人”、合肥的“黑土地”、杭州的“卡夫卡”,以及沈阳等地的一些三联书店。

而第二次更持久的书店倒闭潮始于2009年。2010年,曾经被称作为全球最大最全品种书店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因为无法承担亏损最终走向倒闭;同年,广东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的书店“学而优”停业;2011年,始创于厦门的大型连锁书店“光合作用”相继关停……

即便是规模庞大的老字号新华书店,也在饱受时代变化之痛:2008年,新华书店总店搬离原址,并将其出租;2011年5月,新华音像租赁发行有限公司清算注销;2013年,新华书店总店辽宁分店确定注销。据大粤网报道,从2008年开始,每一年就有一家新华书店在广州消失……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过去十年,有50%的民营书店倒闭,而停业倒闭的趋势还在继续。2019年初发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表明,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上升11.3%,但实体店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69%。

与实体书店惨淡的数据形成对比的是网上书店的繁荣。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互联网上已经有将近4.2万家各类网络书店,目前国内网上书店的销售总额已经占到图书市场销售总额的 45%。结合 AC 尼尔森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参与网上购物的 4000万人中,将有 53%的人会选择在网上购书。

喜欢逛书店的广州市民王女士就坦诚告诉时代财经,她虽然隔三岔五会去书店看书,但买书更多的还是会选择网上书店。网上书店不仅售价便宜,还常常推出“满100减50”“满200减100”的促销活动,而实体书店则往往原价销售,钱花得令人“肉疼”。

求学时常去北京路新华书店看书的老九,两个月前重回了一次大学时期的打卡圣地,但盛况已然不再,他在大众点评网上发出如此感叹:再也看不到当年人头攒动的境况,不禁令人唏嘘,时代不同了!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发行研究室副主任陈含章曾做出解读,他认为造成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原因很多,包括:数字阅读的影响和网络书店低价倾销带来的购书群体持续缩减、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员工工资造成的经营成本得不到有效缓解、实体书店自身观念陈旧或经营不善,以及盗版屡禁不止,等等。多股力量挤压中,存活下来的实体书店寒冬中艰难求生。

市场回暖

程莹现在已经很少去北京路那家新华书店。天河区的广州购书中心、联合书店、家附近的扶光书店是她如今最常光顾的几个书店,她去书店也不再只是为了买书,有时候,她甚至一本书也不买,只是喝杯咖啡,或者去联合书店上个茶课。

而程莹常去的广州购物中心,正是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在1994年的转型之作——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一个图书零售企业。如今,广州购书中心地处天河区最繁华的体育中心商圈,在2014年进行转型升级后,以“城市文化生活中心”为定位,在图书经营的主业之外,还拥有多项相关文化产业。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广州购书中心的楼层指引图

除了在线下发力,新华书店也顺势拥抱了互联网浪潮。2018年4月23日,新华书店总店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共同投资建设运营的出版物网上联合发行平台——新华书店网上商城正式上线。

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在互联网开疆拓土,而网络书店则因人口红利的消退而将眼光投往线下,以获得增长动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增长速度从 2009 年的 28.9%降到了2018 年的 3.8%,我国网上零售交易额增速则由 2011 年的 53.7%下降至 2018年25.4%。基础数据增速的放缓,必然影响到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速。2019年1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图书线上线上销售增长率已由 2011年的80%下降至 2018年的24.7%。

2017年9 月,以书籍为主的电商平台之一当当网的第一家线下书店“梅溪书院”在长沙开业,现代化风格的书店共5,000平米,四层,栖身于长沙一家大型商场之中。书店24 小时营业,集书店、咖啡、文创和展览于一体。当当网还宣称,未来3至5年内,将在全国开设300家实体书店。

新华书店、网络书店搭建线上线下零售平台,不断侵吞着图书销售市场。更多的民营书店则将利润增长点放在了其他地方。比如程莹常去的扶光书店,去年其文创产品在书店中的销售占比超过了50%。据2019中国书店大会及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在参与调查的62家书店中,只有1家只卖图书,占比仅为1.61%。绝大多数书店已经不仅仅销售图书,而走向包括咖啡、文创文具等多元品类经营。

近几年,外部政策的扶持和内部书店自身求变,都给实体书店注入了能量,书店的发展有了回暖迹象。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发行研究室副主任陈含章所言,“经过几年努力,实体书店重拾发展信心,并探索出多元业态、连锁经营、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等多种发展模式,显示出蓬勃的市场发展潜力。”

不止书店

在传统认知中,书店是一个阅读及购书场所。如今,城市民营书店在经营转型的过程中,或在图书经营中加入咖啡茶饮、文创产品;或增设沙发桌椅,打造阅读区域;还举办各类将书店和人、人和人连结起来的沙龙活动。一些民营实体书店已然发展成为兼具知识传播、阅读推广、休闲娱乐、社群交往等多种功效的公众文化环境。

8月24日深夜,广州,一个身穿黑色吊带衫的短发女孩走进了一家书店。门口很窄,进去之后,女孩步入一条能容两三人通过的台阶,绕过正坐在台阶上看书的两三人,直奔二楼。

三年前,女孩第一次来到这家名为1200bookshop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是为一场深夜故事,这是书店每周六的固定活动,至今办了200余场。那场深夜故事听完,已是凌晨三点,她在书店的椅子上睡了会儿,转移到楼梯上看书。风从门口吹进,女孩冻得发抖,书上的文字“与生活短兵相接,切肤体验它所能给予的所有……”映入眼帘,她瞬时觉得被击中。

而在三年后的今夜,这位女孩成了深夜故事分享者,正式分享前,她和坐在对面的观众讲述了这段经历,“感谢1200bookshop”,她说。对于这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创始人刘二囍曾表达过自己的希翼,“我只有让一个书店不打烊,在夜间才能提供更多的温情,更多的柔软。”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1200bookshop的某次深夜故事分享会(图片来自“1200bookshop”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书店的独特在于其人情味,同样站在这块土地上的,还存在许多有自身风格的民营实体书店。譬如前文提到的最早一批成立的南京先锋书店,以“大地上的异乡者”为标识,创办21年来,坚守自己的风格:只卖人文、社科、艺术类的书籍,并旨在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在先锋书店,常常有学术性或文学沙龙举办。其创始人钱晓华曾说,“书店是一个公共空间,我希望先锋能成为一个集聚读者感情,共享生命丰盛的空间。”

近几年,实体书店中又有了品牌书店、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文化Mall、书吧等新品类。它们各有风格,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城市文化空间功能,满足读者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甚至社交需求。比如广州市民小余几年前在小区里创办了一家社区书店“小余书屋”,除了一个阅读场所,这里还是社区居民举办读书会、观影会、插花、狼人杀等活动的空间。

中国书店沧桑流转:明月装饰你的窗,它装饰了城市的梦
社区居民在“小余书屋”参加狼人杀活动

这些存在于各个城市中的实体书店,在对自身的定位上,往往不止于书店,更是一个公共空间,它们或成为读书人的精神港湾、或成为城市里的一个文化交流据点,并因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而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 文/时代财经张银慧

【以上内容转自“时代周报”,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时代周报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4041WCHEN

责任编辑: 4041WCHEN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