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汉能业绩抢眼:净利同比增长30倍 62页公告锁定变化与未来

财经 时代在线网    2018-09-05 11:53

[摘要] 8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举行董事会会议并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净利73.29亿港元,同比增长30倍,创下历史最佳半年业绩纪录。

时代周报记者 刘娟 发自北京

三年过去,汉能薄膜发电集团(0566.HK,下称“汉能薄膜发电”)重迎高光时刻—一纸漂亮的成绩单,就是他们回击“520”事件后各路质疑的最好板砖。

8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举行董事会会议并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净利73.29亿港元,同比增长30倍,创下历史最佳半年业绩纪录;现金收入至少超过110亿港元,已是连续5期业绩实现盈利;关联交易降至零,所有受担保债务已提前全部还清。

这份长达62页的公告,锁定着两个关键词:变化与未来。在装备市场和民用市场并举前进,汉能薄膜发电正试图将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到极致。如果说之前的8年时间,他们将薄膜太阳产业能从0做到1,接下来,就要从1做到100到无穷大。

他们要做移动能源里的长跑者,要成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有影响力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这本身就是一场磨练心与智的漫长征程。好在最后,汉能等来了万亿级移动能源大时代的悄然开启。

这是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革命。思考中国能源未来的汉能,如今正在用更轻便、可移动的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缔造移动能源领域的新游戏规则。

守住上下游

“5·31”新政大网铺开,一场深度行业调整在所难免。这不单单是一轮简单的行情转折,也是一轮关于技术、应用以及商业模式迭代的崭新开始。

在别人哀嚎遍野的时候,汉能薄膜发电一组组亮眼数据便更是让市场惊讶。守住上、下游,抓牢技术和市场,这就是汉能薄膜发电的高明之处。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强劲的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装备产线国产化取得突破,实现大量交付,带来上游业务的大幅增长,”汉能薄膜发电方面透露,这背后的本质是基于对未来薄膜太阳能应用产品的市场信心。

今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上游业务由去年同期的17.26亿港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90.84亿港元,大幅上升10倍。在整体营收中,上游业务收入占到93%,成为绝对的主力。

产业园项目的股东成为大买家,汉能薄膜发电向他们提供薄膜太阳能装备及产线的一体化“交钥匙”解决方案。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合同项目的装备及产线进入大量交付期,包括绵阳产业园、大同产业园及淄博产业园在内的产业园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阶段性交付,并已收到回款。

这些上游业务的爆发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5年左右,汉能薄膜发电就陆续在淄博、绵阳、大同等地谋划布局,现在的成绩也是几年间变革累积的直观反映。

记者统计发现,目前,铜仁、孝义、西安、营口、贵阳、太原、昆明等地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同样都有汉能的身影。

此外,汉能薄膜发电还大力开拓新客户及签订产线销售合同,力争客户结构多元化。今年上半年,他们新开发荆州顺佰、成都华丰源、南京易能、黑龙江易能、德州易能等多家大客户,其合同设备交付如期进行,客户也已按照交付进展支付相应款项。

围绕着住、行两大领域,汉能已经规划了5大类14种产品,并在按照IPD流程,进行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18年,公司陆续推出新款汉瓦、汉包、汉纸和汉伞等终端产品。有消息称,新一代汉墙也即将发布。

从已获知的市场情况看,这些产品当前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一旦中游芯片及组件供应能够跟上,下游市场将进入另一个爆发周期。

截至目前,汉能薄膜发电的下游业务收入已经跑出一条上升曲线:从2015年的8.37亿港元,到2016年的14.55亿港元,再到2017年的19.06亿港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4%和31.00%。2018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下游业务收入约13.30亿港元,已达2017年全年下游业务收入近七成。

国产化与本地化

汉能薄膜发电的成功离不开它对于自己战略判断的自信——薄膜化、柔性化将会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汉能,是全球移动能源概念的第一个提出者和开拓者。2009年,汉能决定转型,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把煤转油、燃料电池在内的非清洁能源项目,一律都从汉能的战略版图上清除出去。

如果说建设金安桥水电站,全中国都笑话汉能。这一下,全世界都笑话汉能了。2009年前后,晶硅太阳能利润奇高,众多民营企业蜂拥而入。而薄膜太阳能投入巨大,技术门槛高,转换效率也不占优势。

唯独汉能认为,薄膜太阳能才是未来,因为薄膜太阳能的特性(弱光性、可制成柔性薄膜组件)天然适合移动能源,可以用来制造多样化的产品。

汉能踩住了“势”,专注把“一”做到极致。至今,他们仍在用最认真的办法研发每一个芯片,这也是他们的核心技术所在,和行业话语权所在。

汉能薄膜发电上游装备产线,之所以能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大量交付,也应归功于公司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

2012–2014年,汉能先后并购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Alta Devices四家薄膜太阳能企业,技术方向涵盖铜铟镓硒、砷化镓两条主线。这一系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连续跨国并购,让汉能掌握了全球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

据了解,该薄膜有好几层,但厚度实际上只有几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1/10,只用零点几秒,就可以把阳光转化为电。汉能可以让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

在此基础上,他们持续进行技术突破及创新研发,在美国、德国、瑞典、中国等全球多个地点皆设有专业研发团队,以提升各项技术。截至目前,汉能薄膜发电全球累计专利申请超过3700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过900件。

今年8月23日,2018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权威发布了8项年度中国太阳能电池认证纪录,汉能获取了砷化镓单结、砷化镓双结、铜铟镓硒、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四项年度认证纪录冠军。

一并进行中的装备国产化、团队本地化,同样取得快速进展。2018年,汉能薄膜发电量产装备整机国产化率有望达到100%。其中,三条铜铟镓硒技术路线(Solibro、Miasolé、GSE)均已具备GW级以上的年装备交付能力;砷化镓技术路线(Alta Device)已经具备百兆瓦级以上的年装备交付能力。

技术装备国产化也进一步突破,其中首批铜铟镓(CIG)靶材6月在MiaSolé高端装备集团泉州靶材示范工厂成功交付出货。CIG靶材在国内的产业化,令其成本下降了近40%,供应周期缩短一半。

至今,汉能薄膜发电已经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乘上政策东风

核心技术的掌握和研发,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过程。但是,汉能薄膜发电却踏着荆棘走出一条鲜花之路。而他们在移动能源领域里的多年坚持,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的回应。

2015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发布35个文件,把薄膜太阳能技术及相关应用列入了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技术和产业目录。

2017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这是由汉能率先提出的“移动能源”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并成为国家能源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中国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它涉及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六大项。

2018年4月,工信部、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新产品新业态、光伏智能创新和清洁能源智能升级和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先进光伏产品与消费电子、户外产品、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结合,鼓励发展太阳能充电包、背包、衣物、太阳能无人机、快装电站等丰富多样的移动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他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也已经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神华、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杭州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投资超过470亿元进入薄膜太阳能市场。

同时,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CMRC中研世纪的预估,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发电屋顶、发电幕墙、整车发电车顶的可开发市场容量,高达4217.5GW,市场总额44.54万亿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场容量分别为398.12GW和4.05万亿元。中国市场方面,这三个市场的可开发市场容量为1100.18GW,市场总额11.88万亿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场容量分别为112.2GW和1.19万亿元。

属于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的时代正在到来,汉能薄膜发电也理所当然走在了遥遥领先的队伍前方。在资本市场,他们正全力争取复牌—目前已完成香港证监会对复牌申请所提出的两个必要条件,而这份漂亮的业绩成绩单可谓来得恰逢其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责任编辑: 3965LC

责任编辑: 3965LC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